本章与故事情节无关,只是讲述一些个人经历、情感经历、思想文化杂谈,虽然与创作过程、故事主题紧密相关,但只对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君们完全可以跳过!
一·白人男性精英与《美国杀人狂》
两周前和一个数学系的学长说起《纽约客》这个故事,我向他讲完故事梗概后,他沉思片刻,问我是否看过克里斯蒂安·贝尔主演的aricanpsycho《美国杀人狂》。我说没看过,不过贝尔向来擅长挑剧本。他推荐我去看看,说这部电影探讨了许多我感兴趣的主题——toxiasculity(有毒的男性气质)、男性间的恶性竞争、nihilis(虚无主义)、aterialis(物质崇拜)、名牌与价格标签下的空虚灵魂、肉体与authentic(本真性)人格的割裂。虽然是男性视角的叙事,但对于理解21世纪的“两性困境”很有帮助。
昨晚我们终于看了《美国杀人狂》,从主题上来说,确实与学长描述的一致,很推荐对此有兴趣的小伙伴观看。这里不剧透,但电影采用了一种黑色讽刺的手法。故事发生在1987年的纽约。男主人公patrickbatean是华尔街某投行的≈ap;a并购部的vp(副总裁)。他会和一群vp们沉迷于攀比谁的名片设计得更精致(尽管所有人的名片上都错拼了“acisitions”(并购的购)这个词,足见他们的金玉其表,败絮其中)。他恐同,却在性交时只盯着镜子里的自己,从不看他正在“使用”的女人。他出场介绍自己时,会首先报出自己豪华公寓的地址,而非自己的姓名,即便后者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识别特征。在这个世界里,一切都被标签化、品牌化、肤浅化、表面化,而真正的个体性、本真性则被彻底抹除。
电影改编自breteastonellis的同名小说,我借到了这本书,目前在读。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,其中有两句话,我认为精准地点出了主题:
“thereisanideaofpatrickbatean,kdofabstraction,butthereisnoreal,onlyanentity,thgilry,andthoughihideyldgazeandyoucanshakeyhandandfeelfleshgrippgyours,isiplyanotthereyselfisfabricated,anaberrationiaanon-ntnthuanbegypernalityissketchyandunford”
(patrickbatean只是一个概念,一种抽象的存在,而不是真正的“我”。真实的“我”并不存在,只有一个虚幻的躯体,一个幻象。即便我掩饰我冰冷的目光,即便你可以握住我的手,即便你能感受到我血肉的触摸,但我其实并不在那里。我的自我是被人为建构的,是一种偏离常规的存在。我是一个无依无附的人类个体,我的个性模糊不清,从未成型。)
“therewasn’taclear,identifiableeotionwith,exceptfreedand,possibly,totaldisgtihadallthecharacteristicfahuanbeg—flesh,blood,sk,hair—butydepernalizationwastense,hadgonedeep,thatthenorabilitytofeel passionhadbeeneradicated,thevictiofaslow,purposefulerasure”
(我的内心没有清晰可辨的感情,除了贪婪,以及彻底的厌恶。我拥有作为人类的一切特征——血、肉、皮肤、毛发——但我的去人格化已深入骨髓,彻底剥离,连最基本的同理心也被抹去,成为一场缓慢而蓄意抹杀的牺牲品。)
《纽约客》并不以男性视角的探讨为核心,因此对这一议题的剖析难免浅尝辄止。总之,对此有兴趣的小伙伴,非常推荐《美国杀人狂》的电影和小说。我们习惯于用衣着、穿戴、品牌、价签来定义自己和他人,却逐渐丧失了真正坐下来、深入交谈、慢慢理解另一个人的本真人格的能力。这或许是当代社会最令人悲哀的现象之一。
小说里有一个情节,是batean在公寓电梯里遇见演员tocruise(没错,就是他)。因为cruise住在公寓顶层的penthoe,并且社会地位比batean高,作为一个男人的“魅力”比batean强,是个“alpha”,并且把batean衬托成了beta,所以batean在整个场景里非常自卑。
比较搞笑也很颠的是,贝尔说他在塑造batean的时候,部分灵感源于tocruise和davidletteran的一次访谈,因为cruise在整场访谈里的语气、表情、举止都是那种很绅士,很有风度,很friendly的,但他双眼里空空如也,什么都没有(“nothgbehdtheeyes”)。
另一本详尽阐述男性这种“只要我不待人以诚,不真正关心任何人,不去想善恶对错是非,那么便没有人能伤害到我,因为我只关心我自己”的心理以及其弊端的小说,是19世纪俄国作家莱蒙托夫的《当代英雄》(aheroofourti)。推荐一下这本小说,因为我觉得这种心理肯定不只男性会有——是人,都会有——起码我本人也产生过类似的想法,尤其是在与同僚(特别是胜负心比较强的男性)攀比业务能力时,并且能够理解它的诱惑力。但这种心理其实是极不健康的,因为你永远也无法与其他灵魂建立真实的链接。就是尼采的观点:完全逃避痛苦,会让我们无法体验生活中更强有力的快乐。
二·sterlg的现实原型
嗯。既然单开一章杂谈,我觉得不妨也说说sterlg的另外两个现实原型,以及我(从女性视角)对这俩男人的观察。这两个故事,我的女性朋友们觉得还挺有启示意义的。
其中一个是我的大学同学,白人男性,比我大一届。他相貌很英俊,6呎2(大概不太到一米九?),loweriddlecss(低中产阶级)出身,是那种温吞柔和的英俊,干净的goodboy(好男孩儿)的感觉,但在我看来不危险——不是敛着锋芒,而是没有锋芒,没有攻击性——说话也很温吞柔和,非常ftspoken,当年有许多许多女孩子喜欢他、追他。
我和他是在法语课认识的,并且迅速成为了朋友:他隔叁差五就约我hangout,去他宿舍,去falcbs,een&039;shead(哎,现在已经关了),fratparties,hoeparties,我现在回想起来,当年应该是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当了备胎。不过freshanyear如乱花丛,我不久之后就交了初恋男友,所以和这个哥们儿也就是……哥们儿而已。我很快发现他date的女孩子都【不是】白人女性,因为当年刚来美国,对这方面没什么意识,只记得几个月后跟一位欧亚混血学姐提起这个观察,她很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,斟酌着词句说,njthaveanterestgirlslikeyou,andit’sgotnothgtodowithwhoyoureallyare(有些男的就是对你这样的女孩儿感兴趣,并且这与你真正是谁毫无干系。)
这句话当真醍醐灌顶,当头一棒。虽然如此,但这哥们儿确实特聪明(他第一